617 朕与储君同归-《长安好》


    第(2/3)页

    “本王本欲让提烈领兵,偏听信了你的大话,说阿史德元利熟知汉人兵法……可此时他却放任汉人逼近王庭,来取我的性命!这就是他的兵法吗!还是说,他念着身上的一半汉人血脉而对大盛心慈手软,不过是在愚弄本王!”

    “待提烈取回大盛太女首级,若阿史德元利还未能攻入大盛关内,到时便休怪本王不念情面!”

    北狄汗王盯着花容失色的年轻王后,眼中渐浮现出厌恶:“……无用愚妇,哪里比得上你阿姊半分!”

    他口中所指,乃是自己的上一任王后,同样出自阿史德可敦部族,北狄可汗的王后多出自此族。

    上一任王后早故,留下一子,那是北狄可汗唯一的儿子,此刻就站在一旁静静看着,已是十六七岁少年模样。

    而如今这位王后仅诞育一女,今年不过十岁。

    王后颤颤垂下眼睛,向丈夫认错,未敢出言替兄长辩解。

    北狄汗王怒容离去,他的儿子跟着他离开,少年临走前拿嘲讽的目光扫了一眼那位从不被他视为母亲的年轻王后。

    他的父亲不曾爱重之人,自然也不配得到他的敬重——这懦弱无能的女人不过是有幸和他的生母同族而已,否则怎么有资格成为王后。

    那父子二人离开后,王后独自站在原处,直到一个女孩子跑进帐内:“……可敦!”

    王后回过神,看向拉着自己衣裙的女儿,伸手摸了摸女儿的脸,安慰道:“没事,别怕。”

    看着母亲脸上的指痕,女孩子努力不流露出惧色,将眼泪忍在眼眶里,只问:“舅舅何时能回来?仗打完了吗?”

    只要有舅舅在,她和阿娘就不必害怕了!

    “阿娘何时让你舅舅回来,他便能何时回来。”王后看着女儿,轻声细语道:“不必非得等仗打完。”

    女孩子眼底有着天真的期盼:“真的吗?”

    王后轻点着头,微红的眼睛看向帐外,眼底已是一派平静。

    北狄汗王显然对杀入境来的盛军十分震怒忌惮,五千北狄骑兵很快备齐,蓄势待发。

    动兵之前,备下了牲畜祭天,阿史那提烈拿起自己的短刀,亲手杀了两只牲羊,任凭滚热的鲜血沾了满手。

    血仿佛染红了他的眼眸,一瞬间,他恍惚又看到了那个总是一身素披的汉人公主,以及那只突然俯冲而下的鹰。

    回忆作祟,他一瞬间猛地闭上眼睛,头脸上留下的伤疤仿佛又变得鲜血淋漓,阿史那提烈睁开眼睛时,猛地将短刀穿入羊颈,发泄内心涌动着的恨意与暴虐。

    他未曾擦拭手上的血污,跨上马去,带着一身杀意,率兵离开王庭。

    冬月至,灰色云层浮动着,送来了初雪的气息。

    天将拂晓,京师荣王府内,李隐披衣立于阁楼窗内,静静望着空中飘荡着的细小雪粒。

    说来很荒谬,他做了一场噩梦,被惊醒了。

    他很少做梦,更从未在梦中感到过惊吓。

    他梦到了阿尚。

    准确来说,他梦到的是李岁宁,他从未见过李岁宁,梦中她的脸变成了阿尚的模样。

    或是日有所思……

    太原传回消息,女帝拒绝了他的“相迎”,并言:

    【大盛是否得安,不在京畿,而在北境。】

    【朕为天子,北境一日未安,朕便一日留守太原。】

    【待北境战事告捷,朕自与储君同归。】

    话语中非但拒绝了荣王迎其回京的提议,也破除了皇太女已葬身北狄的传言,且愈发坚定地承认并支持着李岁宁作为李氏江山皇太女的身份。

    天子此言,传扬甚广,四下议论纷纷。

    身处太原的官员中,已有人暗中倒戈荣王,传信告知,女帝此举此言并非受人胁迫,而是主动为之——

    李隐由此心生猜疑。

    他很了解明后,自然也想过她拒绝返京的可能,但是明后如此坚定而不留后路的态度,已不单单只是在与他抗衡,而像是坚信李岁宁必然能活着回来……

    明后从来不是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者,鱼死网破才是她的作风,时至今日她大势已去,她该知晓自己已没有机会重掌皇权,可她仍主动坚定地为李岁宁铺路……是相信李岁宁之后必然会留她一条活路吗?

    面对皇权性命之争,明后何以会这般信任李岁宁?
    第(2/3)页